黄河澄泥印:亟待守护与传承的非遗瑰宝

作者:黄继增 来源:湖北大学生网
在黄河入海口处的利津老街长巷,黄河澄泥印宛如一位默默坚守的老者,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记忆,静静等待着人们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聆听它往昔的故事。
 
就在2025年1月的这个寒假,曲阜师范大学“非遗传承之光”实践队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探索之行,朝着黄河澄泥印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奔去,渴望在那一方方澄泥印里,触摸到岁月沉淀下来的文明温度。
 
黄河澄泥印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自宋代起便诞生于世。它以取自黄河的淤泥为原料,这看似普通的淤泥,却要历经选泥、制坯、雕刻、烧制等二十几道繁杂又精细的工序,方能蜕变成一方方令人赞叹的澄泥印。每一枚澄泥印之上,印文风格各异,有的如文人雅士笔下的诗词,古朴典雅,韵味悠长;有的似沙场战将的豪迈呐喊,雄浑大气,震撼人心,将中华传统文化那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利津老街长巷的非遗工坊之中,实践队的同学们有幸亲眼见证了澄泥印的整个制作流程。匠人们全神贯注,双手仿佛带着神奇的魔力,以心为笔,以手为纸,把黄河的馈赠精心雕琢,让其化作了能够跨越时空的艺术瑰宝。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那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无疑是中华文明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生生不息的坚固基石。
 
可叹的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现代工业文明如汹涌浪潮般席卷而来,黄河澄泥印这一传统技艺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先进的机械化生产方式,凭借其高效的生产效率,使得原本依赖手工制作的澄泥印工艺逐渐被人们忽视,退到了时代的边缘角落。同时,当下人们都生活在快节奏的模式里,鲜少有时间和心境去细细品味这传统艺术中蕴含的美。经过实践队的细致考察发现,如今能够完整掌握澄泥印制作工艺的匠人数量极少,已不足百人,这一古老技艺就像风中残烛,面临着失传的巨大危机。
 
好在,即便身处困境,传承与创新的力量依然在闪耀。在非遗工坊里,实践队的同学们惊喜地看到,有一群年轻且充满活力的传承人正积极地行动起来。他们大胆地将现代设计理念巧妙融入传统的澄泥印制作工艺当中,通过精心构思与巧妙设计,开发出了一系列既保留传统韵味,又极具时代特色的文创产品。而且,他们还通过开设趣味十足的体验课程,让普通大众能够亲自上手感受澄泥印制作的乐趣;举办各类主题展览,把澄泥印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眼前。通过这些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喜爱上了这项传统技艺。这种创新,并非是对传统的摒弃和破坏,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宛如给黄河澄泥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其能在现代社会的舞台上重新焕发光彩。
 
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传承像黄河澄泥印这样优秀的非遗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黄河澄泥印,它早已超越了单纯技艺的范畴,更像是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承载着我们先辈们的无穷智慧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念,是我们能够挺起文化自信脊梁的重要源泉。在这次实践过程中,同学们更是深切地领悟到,保护非遗并非只是简单地将其封存起来,而是要想尽办法让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里,重新绽放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站在如今这个崭新的历史起点之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怀揣着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运用充满创新意识的思维模式,去全力以赴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地传承与发展。让黄河澄泥印这般璀璨的非遗瑰宝,如同夜空中最耀眼的星辰,在新时代的浩瀚天空中,绽放出愈加绚丽夺目的光彩。就如同一位非遗传承人满怀深情所说的那样:“每一方澄泥印都是一段凝固的历史,我们肩负的使命,就是要让这段历史永远鲜活,永远被铭记。”让我们携手共进,在传承中融入创新,在创新里坚守传承,共同守护这份无比珍贵、意义非凡的文化遗产,让它的光芒能够照亮更多人的心灵,让它的故事能够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流传下去。
发布时间:2025-02-1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