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寒假社会实践:探寻黄河澄泥印的传承与魅力

作者:黄继增 来源:湖北大学生网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路奔腾流淌,当其穿过黄土高原之时,裹挟着海量泥沙奔涌而下,而后在齐鲁大地沉积了漫漫千年岁月。在微生物、独特地质以及多变气候的共同作用下,这些泥沙悄然开启了一场奇妙的蜕变,最终孕育出别具一格的黄河故道澄泥。
 
在东营市河口区孤岛镇,那距离黄河入海口最近的故道之处,沉睡了千年之久的红泥,在能工巧匠们的慧心巧手之下,宛如获得了新生一般,摇身一变成为了一方方精美绝伦的黄河澄泥印,它们宛如无声的讲述者,静静诉说着那水火交融的精彩文明故事。
 
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泥印溯源”实践队的同学们,在2025年1月的寒假踏上了意义非凡的社会实践之旅,此行的目的便是去深入探寻黄河澄泥印的奥秘。
 
黄河澄泥印的制作工艺可谓是繁杂至极,从最初的选泥开始,直至最后的烧制完成,中间要历经二十几道工序。而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匠人们的智慧与无数心血。
 
选泥之时,匠人们得去到那万亩槐林下,小心翼翼地翻开一米多深的土层,从中精挑细选出质地细腻且色泽红润的故道红泥。进行淘洗的时候,更是要反复地筛滤,如同对待稀世珍宝一般,不放过任何细微杂质,只为让泥料达到最佳状态。雕刻环节,匠人们就如同执笔画作一般,把刻刀当作画笔,将黄河文化中那些深厚的精髓巧妙地镌刻进一方方印中。而烧制的时候,火候的把控至关重要,必须精准拿捏,才能让泥土在熊熊烈火的淬炼下实现华丽蜕变。这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无疑是中华文明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坚实根基。
 
然而,黄河澄泥印在传承的道路上却布满了荆棘。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手工技艺渐渐被挤到了边缘位置,如今掌握完整制作工艺的匠人数量愈发稀少,屈指可数。
 
面对这般艰难困境,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黄河澄泥印的第四代传承人张金霞及其爱人,积极探索,巧妙地运用现代手法,把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理念有机融合在一起,精心打造出了一批更具时代特色的文创产品。并且,他们还通过开设充满趣味的体验课程,举办各类主题展览等多种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去了解、进而爱上这项传统技艺。要知道,这样的创新并非是对传统的摒弃,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转化以及创新性发展,让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黄河澄泥印的独特魅力,可不仅仅体现在它那精湛的制作工艺上,更在于其承载着的深厚文化内涵。每一方澄泥印都仿佛是黄河文化的一个小小缩影,你看那印钮之上,雕刻着专属于黄河尾闾的独特人文景致与地质风貌,而印面之上,则篆刻着千年岁月沉淀下来的历史与文明印记。尤其是澄泥印烧制的过程,那简直就是水火交融的生动展现呀,它生于水,又在火中成就自身,最终在熊熊烈火里完成那令人惊叹的蜕变,绽放出千姿百态的别样之美。这种水火交融的奇妙过程,恰恰是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绵延不绝的真实写照呢。
 
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理当深刻认识到传承像黄河澄泥印这般优秀的非遗文化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黄河澄泥印早已超越了单纯技艺的范畴,它更像是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一种文化基因,承载着先辈们的无穷智慧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念,是我们能够挺起文化自信脊梁的重要源泉。在这次实践过程中,我们也深切体会到,保护非遗绝非只是简单地将其保存起来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想尽办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这个大舞台上,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站在如今这个崭新的历史起点之上,我们应当怀揣着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运用充满创新意识的思维模式,全力以赴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与发展。让黄河澄泥印这样璀璨夺目的非遗瑰宝,能够在新时代的光辉下,绽放出更为绚丽多彩的光芒。就如同张金霞所说的那样:“每一方澄泥印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者,而我们肩负的使命,就是要让这段历史永远鲜活地存在下去。”让我们齐心协力,在传承中融入创新元素,在创新时不忘坚守传承根本,共同守护这份无比珍贵、意义非凡的文化遗产吧。相信黄河澄泥印,这一在水火交融中诞生的文明印记,必定会在中国文化的浩瀚长河里永远熠熠生辉,代代流传下去。
发布时间:2025-02-1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