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澄泥印:泥土里绽放的文明之花

作者:黄继增 来源:湖北大学生网
岁末寒冬,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寻印黄河畔”实践队,在2025年1月踏上了探寻黄河澄泥印的奇妙旅程,目的地便是那位于黄河之滨、满是故事的利津老街长巷。在这里,黄河澄泥印宛如一颗蒙尘却难掩光芒的明珠,静静散发着属于古老文明的独特韵味,等待着人们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去感受那隐匿于泥土之中的文明力量。
 
黄河澄泥印的历史犹如一条蜿蜒流淌的长河,可溯源至久远的岁月。其诞生便与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取自黄河河底的淤泥,经过大自然长时间的沉淀与筛选,成为了这一技艺最天然且独特的原料。从最初的采泥开始,匠人们就得依据经验,挑选质地、色泽最为合适的部分,而后开启了一道道严谨且讲究的工序。
 
制坯阶段,匠人们凭借着精湛的手上功夫,将软乎乎的淤泥逐渐塑造成规整的形状,那力度的把控、手法的运用,无一不是多年磨砺而来的技艺结晶。而雕刻环节更是堪称一场艺术的盛宴,老匠人手持刻刀,神情专注而庄重,刻刀在泥坯上轻盈跳跃,仿佛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将古老的传说、美好的寓意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一一镌刻其上。每一道刻痕都像是一个音符,共同谱写出一曲无声却震撼人心的文明乐章。烧制之时,火候的拿捏又是关键所在,匠人们守在窑炉旁,时刻留意着温度的变化,只为让澄泥印能在烈火的淬炼下,呈现出如琥珀般温润、如宝石般绚丽的色泽,焕发出独属于它的艺术光彩。
 
在观赏这一制作过程中,实践队的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每一方澄泥印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内涵。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文化宝库,印面上的图案或是大气磅礴的龙凤呈祥,彰显着中华民族对祥瑞的期盼;或是清新淡雅的梅兰竹菊,体现出古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文字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有蕴含着处世哲学的名言警句,也有传递着美好祝福的吉祥话语,方寸之间尽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可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现代文明的浪潮不断冲击着这一古老技艺。工业化生产的便捷高效,使得手工制作的黄河澄泥印显得有些“步履蹒跚”,逐渐被挤到了艺术舞台的边缘角落。而且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生活大环境里,人们大多忙于奔波,鲜少能有闲暇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凝结着千年智慧的传统艺术之美。据了解,如今能够完整掌握黄河澄泥印全套制作工艺的匠人数量愈发稀少,已不足百人,这无疑给这一古老技艺的传承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面临着失传的严峻危机。
 
但即便身处这般困境,希望的曙光依然在闪耀。在利津老街长巷的非遗工坊里,同学们欣喜地看到了许多振奋人心的场景。年轻的传承人们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之心,积极地探索着创新传承之路。他们大胆地把现代的设计理念与传统的澄泥印工艺相融合,创造出了一批既保留着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潮流的文创产品。比如设计出了造型别致、便于携带的迷你澄泥印挂件,或是将澄泥印元素巧妙融入到文具、饰品等生活用品之中,让黄河澄泥印以一种更加贴近生活、更易被大众接受的方式走进人们的视野。
 
同时,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人们还别出心裁地开设了各种体验课程,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在这里亲手感受一下制作澄泥印的乐趣,在与泥土的亲密接触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展览活动,通过精美的图片、生动的视频以及详细的讲解,全方位地展示黄河澄泥印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艺术价值,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也能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感受它的独特风采。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大家深知黄河澄泥印所代表的意义绝非仅仅是一门古老的手艺,它更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基因,承载着先辈们无尽的智慧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在这次实践过程中,同学们更加坚定了要为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力量的决心。
 
站在黄河之畔,望着那滔滔东去的河水,仿佛看到了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而黄河澄泥印就是这画卷中璀璨的一笔。让我们携手共进,用青春的力量、创新的思维,在传承中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继续绽放出绚丽多彩的文明之花,让那源于泥土的文明心跳,永远强劲而有力地跳动下去。
发布时间:2025-02-1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