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黄河澄泥印:传承发展中的实践与思索》

作者:黄继增 来源:湖北大学生网
在当今时代,随着文化自信深入人心,守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然成为备受瞩目的重要课题。就在2025年1月的寒假时分,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泥印寻踪溯源”实践队踏上了前往东营利津老街长巷的征程,将目光聚焦于黄河澄泥印这一极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启了一场全面且深入的考察之旅,期望凭借自身的力量,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添砖加瓦。
 
抵达老街长巷后,实践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的热忱欢迎。传承人先是细致入微地介绍起黄河澄泥印的制作流程,选泥环节便是重中之重,需要去到特定的黄河河段采集淤泥,而后历经多道细致工序,像沉淀、过滤等,只为剔除杂质,让淤泥质地变得细腻而纯净,达到制作的高标准要求。
 
制坯之时,只见传承人双手舞动,泥块在其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凭借着那娴熟高超的技艺,一个个泥坯被塑造出各异的形态,有的方方正正,透着严谨规整的韵味,有的则圆润可爱,尽显古朴大气,每一个泥坯都饱含着手工制作所独有的温度与情感。
 
而到了刻制这一关键步骤,那可着实考验匠人的功底。传承人会依照预先设计好的图案,把刻刀当作画笔,在泥坯上精心雕琢,刻出的线条流畅自然,图案布局巧妙合理,哪怕是再细微之处,也都彰显着匠人的独具匠心。最后的烧制环节同样不容小觑,不同的烧制温度以及时长,会直接影响澄泥印最终呈现出的色泽与质地,哪怕稍有一点偏差,之前的诸多努力便都付诸东流了。实践队的队员们全程全神贯注地观看,无不被这复杂又精妙绝伦的工艺所深深震撼。
 
在参观的过程中,传承人还娓娓讲述了黄河澄泥印那源远流长的历史。它的源头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在唐宋年间更是迎来了兴盛阶段,作为古时印章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用途可不单单局限于日常的公私事务处理,更承载着沉甸甸的文化内涵。它凝聚着黄河流域人民的无穷智慧,从它身上能够清晰地映照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风貌、审美观念以及制印技术的发展脉络。通过印文的内容,还能探寻到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信息,它就像是一本生动鲜活的历史资料,更是黄河文化中独一无二的标志性符号,默默见证着中华民族一路的繁衍与变迁。
 
实践队员们随后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亲身参与到黄河澄泥印的制作当中。刚开始的时候,大家状况频出,手忙脚乱的,不是泥坯塑形的时候就搞砸了,就是在刻制环节刻出的线条歪歪扭扭,完全不符合要求。不过,在传承人的耐心帮助与教导下,队员们慢慢摸到了门道,技艺也从生疏逐渐变得熟练起来。每一次的动手尝试,都仿佛是在与传统文化进行一场深入且真挚的对话。当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澄泥印大功告成的那一刻,队员们的心里满是自豪与成就感,也越发深刻地领悟到非遗传承背后的艰难以及其所蕴含的珍贵价值。
 
经过这次实践,队员们也清楚地意识到,黄河澄泥印在传承方面正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一方面,它的制作工艺实在是太过复杂,而且制作周期还很长,这使得很多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去学习,导致传承人才出现了断层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在宣传推广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大众对它的认知程度比较有限,知晓的人并不多。
 
为了更好地推动黄河澄泥印的传承与持续发展,实践队也有了诸多思考。应当进一步加强教育普及工作,走进校园开设专门的非遗课程,从小培养青少年对它的兴趣爱好;同时,要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强大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展示它的制作过程以及深厚的文化价值;此外,还要积极鼓励创新,把现代的审美观念与实际需求和传统工艺相结合,让黄河澄泥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通过这次意义非凡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泥印寻踪溯源”实践队对黄河澄泥印有了透彻的认识与了解,收获的不仅仅是相关的知识与制作技能,更是在心底种下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未来的日子里,队员们定会持续关注非遗保护工作,持之以恒地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发布时间:2025-02-1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