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9日至11日,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黄山核桃香韵队奔赴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杞梓里镇,围绕“数智赋能山核桃产业”主题开展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徽州古城的文化寻根到山核桃产区的田野调查,从果农访谈到林业数据采集,再到现代化加工厂的深度探访,实践团队以科技视角解码山核桃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注入青年智慧。

9日下午,实践队首站抵达徽州古城。这座千年古城不仅是徽文化的发源地,更是杞梓里镇山核桃产业的历史见证者。团队成员穿梭于青石板巷,参观徽州府衙、许国石坊等文化地标,在徽商博物馆中重点调研了徽州传统农产品的商贸历史。“山核桃曾是徽商‘走出去’的土产之一,如今数智化转型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讲解员的一席话引发队员深思。通过数字化展陈的互动体验,队员们直观感受到传统产业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潜力,为后续调研奠定文化认知基础。
10日清晨,小队乘车来到杞梓里镇,深入杞梓里镇山核桃核心种植区。团队成员利用无人机航拍产区全景,为大片陡峭山坡上的山核桃树震撼的同时也认识到了收获季节存在的安全隐患。当地农户带领小队成员通过登山小道抵达了海拔最低、较为平缓的种植区,并演示了收获山核桃的方法,这进一步加深了小队成员心目中对核桃收获智能化的认同度。

午后,实践队分组走访了山核桃种植户。果农捧出家中珍藏的厚皮核桃,讲述了几代人“靠山吃山”的故事:“以前挑着担子走几十里山路卖核桃,现在年轻人用手机直播,坐在家里就能销全国。”但谈及现状,他也坦言困境:劳动力老龄化、极端天气导致减产、电商运营缺乏专业指导、与外界合作有限……队员们详细记录问题,并结合市场营销、物联网等专业知识,提出搭建“云上核桃课堂”、开发病虫害AI识别小程序等初步构想。

11日上午,实践队专访杞梓里镇林业站站长。据其介绍,全镇山核桃种植面积与年产值均处于全国前位,但传统粗放式管理制约了产业升级。林业站近年引入“山核桃产业大数据平台”,整合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信息,通过分析市场需求动态调整生产计划。“今年我们计划在多个示范村推广智能滴灌系统,预计节水。”站长展示的数字化蓝图令队员们振奋。针对团队提出的“区块链溯源”“碳汇价值开发”等建议,他表示将纳入未来规划。

当日下午,在站长的介绍下,实践队走进当地龙头企业——爱娟山核桃加工厂。每年秋天的收获季,全自动生产线上一颗颗山核桃经过清洗、分级、烘烤、包装等工序,变身为即食核桃仁等高附加值产品。虽然由于处于歇业季,加工车间的生产线并未投入工作,但在包装车间,队员们还是亲身体验了“一物一码”溯源系统,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核桃从种植到加工的全程信息。“我们要让每一颗核桃都讲好科技故事!”工厂负责人的愿景与团队实践目标不谋而合。
三天的密集调研中,实践队累计拍摄照片素材百余张,整理访谈记录千余字,另有视频、语音等各种材料对我们的调研予以记录,并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宣传、多形式展示的构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当地的高品质山核桃打响自己的招牌。
“徽州古城的历史厚重与山核桃产业的现代活力,让我看到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可能。”队长刘楚炀在总结会上感慨。队员黄珊则坦言:“果农眼里的期待,比任何数据都更触动我们。作为青年学子,既要学以致用,更要心系乡土。”
这是一场跨越古今的实践之旅,不仅让大学生们触摸到山核桃产业的跃动脉搏,更深刻体会到“数智赋能”背后的人文温度。当青年创新力遇见乡土生命力,杞梓里镇的山核桃产业,正孕育着破土而出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