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入海口那充满古朴韵味的利津老街长巷里,黄河澄泥印宛如一位从岁月深处走来的老者,带着千年的故事,静静散发着独属于它的古朴而醇厚的魅力。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实践队,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在寒假这个特殊的时段,踏入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地方,开启了一场深度探寻黄河澄泥印这一非遗技艺的奇妙之旅。
黄河澄泥印诞生于宋代,以黄河淤泥为原料,整个制作过程需历经选泥、制坯、雕刻、烧制等二十多道工序方可完成。制作之时,先是精心挑选黄河特定区域沉积的细腻淤泥,经过多道严谨的淘洗工序,细致地去除杂质和气泡,使得泥土变得纯净细腻。接着,匠人们凭借精湛的手艺将泥坯捏制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方有圆,亦不乏别具一格的独特造型。而雕刻环节更是关键所在,匠人们如同执画笔的艺术家,以刀为笔,在泥坯上雕刻出精美绝伦的图案与文字,山水花鸟栩栩如生,诗词警句韵味悠长,尽显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高超的技艺水平。最后进入烧制环节,通过巧妙地控制燃料和炉温,能够烧出鳝鱼黄、檀木紫、虾贝青等丰富绚丽的色彩,还时常会呈现出令人惊艳的窑变效果。
每一方澄泥印都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与匠心,承载着中华文化那源远流长且独一无二的魅力。它巧妙地将制作工艺、书法、篆刻、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汇聚于方寸之间,印文古朴典雅又不失大气磅礴,已然超越了普通印章的实用价值,成为了极具艺术观赏性的精美之作。
然而,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黄河澄泥印却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一方面,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大规模普及,传统手工制作工艺逐渐被边缘化,失去了往昔的光彩;另一方面,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很难静下心来欣赏这类传统艺术,导致传承这一技艺的匠人愈发稀少,如今掌握完整制作工艺的匠人已不足百人,这一古老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境地。
面对如此困境,传承人和众多关心这一非遗技艺的相关人士积极探索创新传承的方式。一些年轻的传承人大胆地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工艺之中,开发出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创产品,比如结合当下流行审美设计的新颖印章款式,以及与生活实用物品巧妙结合的创意产品等等。他们还通过开设体验课程,让更多的人能够亲身体验澄泥印的制作过程,感受其中的乐趣与文化内涵;举办各类展览活动,全方位地展示澄泥印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艺术魅力;并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强大的传播力进行宣传推广,不断扩大其影响力范围。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传承优秀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黄河澄泥印不仅仅是一项古老的技艺,它更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基因,承载着先辈们无尽的智慧与独特的审美情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和勇于创新的思维,积极助力黄河澄泥印的传承与发展,让这一非遗瑰宝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更加璀璨耀眼的光彩,继续书写属于它的文化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