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记忆,传承英雄精神

作者:向乐天 来源:实地走访
2月7日上午,天朗气清,我和肖谦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宜昌大撤退纪念园。还未走进纪念园,远远地就望见了矗立在纪念园中央的主体雕塑,那高大雄伟的雕塑在阳光下显得庄严肃穆,仿佛静静倾诉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刚踏入纪念园,一片开阔的广场映入眼帘,广场中央便是那震撼人心的主体雕塑。雕塑长15米、高9米、厚3米,采用铁锚和数字“1938”巧妙组合而成,外形融合了船和长城的元素,象征着宜昌大撤退的艰难与胜利。雕塑的表面是红色花岗岩制成的浅浮雕,细腻的雕刻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紧张而有序的撤退场景:工人们忙碌地搬运物资,船夫们奋力地划桨,妇女和儿童在人群中相互扶持……每一幅浮雕都栩栩如生,仿佛将我们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站在雕塑前,仔细观察每一处细节,感受着先辈们在生死存亡之际的坚韧与担当,心中充满了敬意。
      雕塑的左侧镌刻着纪念宜昌大撤退的碑文。碑文用简洁而庄重的语言记录了这段历史的伟大意义,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先辈们的无尽缅怀。我们默默地站在碑前,仔细阅读着碑文,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右侧则刻着部分在宜昌大撤退期间牺牲的英雄名字。一个个名字,就像一座座丰碑,默默诉说着他们的英勇事迹。我们在碑下肃立默哀,心中满是沉重与敬意。这些名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惜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沿着纪念园的小路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绞滩柱和马光石群。绞滩柱是纪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当时船只在险滩中艰难前行的场景。在1938年的宜昌大撤退中,宜昌的航道条件极为恶劣,船只在通过险滩时常常需要绞滩。绞滩柱不仅是一个历史的见证,更是宜昌人民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马光石群则象征着宜昌人民在大撤退中的团结一心和众志成城。仿佛在诉说着当时宜昌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抗击侵略者的故事。我们在绞滩柱和马光石群之间穿梭。
      在纪念园参观过程中,我们采访了一位正在纪念园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她已经在纪念园工作了好几年。面对镜头,她有些腼腆,不过在了解我们是东南大学社会实践团队后,她告诉我们,作为宜昌人,她从小就听长辈们讲述宜昌大撤退的故事,对这段历史有着深厚的感情。她说:“宜昌大撤退是我们宜昌人的骄傲。”
      我们感受着先辈们的团结与力量,心中充满了敬意,寻访红色记忆,传承英雄精神,需要每个青年人的努力。
发布时间:2025-02-14 阅读: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