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社会实践】——在周村烧饼博物馆,触摸历史与未来交织的酥脆脉络
作者:徐玮誉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
当实践队员们初次听闻其“薄、香、酥、脆”的绝妙口感,便对这小小的烧饼充满好奇。究竟是怎样的工艺传承,赋予它这般独特魅力?又是怎样的文化滋养,让它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带着诸多疑问,曲阜师范大学“青衿寻古艺,丹心颂华章”实践队员们怀揣着对传统美食文化的敬仰与探索之心,踏入了周村烧饼博物馆的大门,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之旅由此拉开帷幕 。
一、时光作墨,勾勒周村饼韵长卷
实践队员了解到,周村烧饼的故事,始于明朝中叶。彼时,周村作为商业重镇初露锋芒,市井间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街头巷尾,炊烟袅袅,烧饼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起初,它只是百姓为了饱腹而制作的简单面食,用最质朴的原料,经粗糙的双手简单揉搓、烘烤,便成为餐桌上的主食,虽不精致,却满是生活的烟火气。
到了清朝,周村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与商业中心。南来北往的客商在此汇聚,商品交易琳琅满目。周村烧饼因其独特的口感,尤其是便于携带、保存时间长的特点,成为了客商们旅途中的最佳伴侣。无论是在颠簸的马背上,还是在漂泊的商船里,周村烧饼都能为他们驱散饥饿,带来一丝家的温暖。随着商人们的足迹,周村烧饼的名声也越传越远,从齐鲁大地走向全国各地。
二、炉火淬炼,诠释经典工艺匠心
周村烧饼的独特魅力,源自其精湛绝伦、独具匠心的制作工艺。这一传承数百年的技艺,是时间沉淀的智慧结晶,每一道工序都倾注着匠人们的心血与热情,诉说着传统美食的动人故事。实践队员们有幸参观了烧饼的制作过程。
制作周村烧饼,一切始于对面粉的精心挑选。优质小麦磨成的面粉,被赋予了制作烧饼的使命。和面时,师傅们凭借敏锐手感与丰富经验,将水与面粉按精准比例融合。双手如灵动舞者,在面团间穿梭,揉、揣、压、翻,每一个动作流畅自然。面粉在这温柔又有力的“抚摸”下,渐渐从松散变得紧实,从粗糙变得细腻,麦香也在这过程中被慢慢唤醒,面团仿若有了生命,静静等待着下一次蜕变。发酵好的面团被轻轻拿起,师傅双手握住面团两端,在空中轻盈地抖动、拉伸。眨眼间,原本厚实的面团已被扯成薄如蝉翼的薄片,透过面饼,甚至能清晰看到对面的光影,令人叹为观止。面饼摊开后,师傅迅速而均匀地撒上精心调配的馅料。馅料或是香气浓郁的椒盐,或是香甜可口的糖粒,每一种都为周村烧饼注入独特风味。不多时,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周村烧饼新鲜出炉。此时的烧饼,色泽金黄、薄脆可口,轻轻一咬,“咔嚓”一声,酥脆口感在口腔中蔓延,香味四溢,让人回味无穷。
三、传承焕新,续写文化传承华章
据工作人员讲解,在传承的过程中,周村烧饼也在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从最初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到如今成为人们休闲时刻的美味零食,以及馈赠亲友的特色礼品,它的角色在悄然转变,但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却愈发深厚。
实践队员与博物馆工作人员交谈中得知,为契合现代消费者多元化的口味需求,周村烧饼在口味上大胆创新,在保留经典原味基础上,推出香辣、海苔、巧克力等多种新奇口味;包装设计也紧跟时代潮流,融入时尚元素与地域文化特色,既有简约便携的小包装,满足快节奏生活需求,也有精美礼盒装,成为馈赠佳品。在互联网浪潮下,周村烧饼积极触网,借助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手段,突破地域限制,将美味传递至千家万户。线上线下融合的体验店,让消费者既能现场感受制作魅力,又能便捷下单购买,极大提升了品牌影响力与市场占有率。
周村烧饼,这小小的美食,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周村的兴衰变迁,见证着时代的风云变幻。它用酥脆的口感和独特的香气,诉说着历史的故事,让每一个品尝它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温暖与感动 。
发布时间:2025-01-23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