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握非遗传承笔,绘就文化锦绣图

作者:李雨霏 来源:湖北大学生网
为唤起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重视,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青衿寻古艺,丹心颂华章”实践队计划通过实际行动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探索“非遗”与现代社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让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2025年1月12日,文学院“青衿寻古艺,丹心颂华章”实践团队一行前往坐落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的烧饼博物馆进行实践,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周村烧饼的历史。

图为实践队员阅读《烧饼赋》。李雨霏 供图。
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周村烧饼进行整体性介绍的前人撰写的《烧饼赋》,讲述了周村烧饼经历百年而形成,是鲁中之特产。实践队员拎起听筒,听传承人段文荣讲述周村烧饼的历史。
明朝末年,周村作为商业重镇,集市贸易繁荣昌盛。一位名叫郭云龙的面食师傅,在街边经营着一家小小的面食摊。一日,郭师傅在制作普通面饼时,因着急出摊,面饼擀得极薄,又不慎撒上了芝麻。无奈之下,他只好将错就错,把面饼放入炉中烘烤。没想到,出炉后的面饼薄如纸张,形似满月,上面的芝麻粒粒饱满,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咬上一口,“咔嚓” 作响,酥脆无比。这独特的口感吸引了众多路人,大家纷纷前来品尝。郭师傅受到启发,经过反复改良,终于确定了独特的配方和制作工艺。此后,周村烧饼的名声在周村及周边地区迅速传开,成为人们喜爱的美食。

图为实践队员参与互动了解周村烧饼的历史。李雨霏 供图。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村烧饼不断传承创新。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周村烧饼被进贡到宫廷,乾隆皇帝品尝后赞不绝口,周村烧饼从此身价倍增,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名吃,其制作工艺也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后,实践队员来到了关于周村烧饼制作过程的展厅,了解了烧制周村烧饼的步骤。制作周村烧饼,先将面粉与盐水混合,揉成光滑面团,醒面30分钟 。接着把面团分割搓圆,擀成极薄的圆形面皮。随后在面皮表面刷水,均匀沾满芝麻并按压。最后放入烧饼炉,烤制5-15分钟,待饼皮焦黄、芝麻变色,取出晾凉即可。这种技艺制作的烧饼,薄如蝉翼,酥脆可口。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周村烧饼的制作步骤展厅。李雨霏 供图。
在展馆的出口处,实践队员看到了周村烧饼的家训——薄的是烧饼,厚的是良心。队员们纷纷感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厚重感。周村烧饼,远溯汉代,历经千年沉淀,承载着深厚的精神内涵。它坚守传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始终扎根民间,传承制作工艺,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在传承中,它不断革新。从原料配比到烤制火候,匠人们反复尝试,只为让口感与香气更臻完美,诠释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制作时,关键环节依赖手工,匠人们投入大量耐心与专注,从原料筛选到火候把控,全神贯注。周村烧饼不仅是美食,更以其精神滋养心灵,激励我们传承传统、追求卓
越、专注做事。

图为实践队员阅读周村烧饼家训。李雨霏 供图。
当天实践结束后,队员们纷纷表示,要以学习周村烧传统技艺为起点,积极学习传承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也能与时俱进、大放异彩,绘就盛世文化锦绣图。
 
发布时间:2025-01-23 阅读: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红色沂蒙梦,薪传万世芳
  • 为深入了解沂蒙精神中内容丰富、意蕴深远的军民鱼水情,传承并发扬沂蒙精神,2025年1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犁牛沐教韵,“沂”脉承丹
  • 01-23
  • 山东手造烟台综合展示中心:社会实践新体验,亲手拓印
  • 高青县田镇马扎学习社会实践纪实
  • 高青县田镇马扎学习社会实践纪实
  • 近日,曲阜师范大学“青衿寻古艺,丹心颂华章”实践队怀揣着对非遗文化的热爱走进了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田镇,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社会
  • 01-23
  • 紧握非遗传承笔,绘就文化锦绣图
  • 紧握非遗传承笔,绘就文化锦绣图
  • 2025年1月12日,文学院“青衿寻古艺,丹心颂华章”实践团队一行前往坐落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的烧饼博物馆进行实践,了解国家级非物质
  • 01-23
  • 传承情谊,共筑梦想
  • 2025年1月2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4名学生到石首市第一中学开展回访宣讲活动。活动中,学子介绍西农文化历史、学科特色、校园环境及升学
  • 01-22
  • 网格连邻里,共筑银龄怡所
  • 网格连邻里,共筑银龄怡所
  • 1 月 20 日,曲阜师范大学鲁韵颐养实践队于莱州市路旺原家村开展 “网格化邻里互助养老” 实践活动,获村民认可,为养老模式创新提供思
  • 01-22
  • 探秘革命址,赓续沂蒙情
  • 1月11日,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犁牛沐教韵,‘沂’脉承丹心”实践队采取分组的方式,探寻沂蒙红色革命遗址,感悟沂蒙精神
  • 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