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杜玉洁 张浩源 陈明坤 朱芷纬)近日,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社会实践RA009小组,在组长熊欣以及指导老师的引领下,正式访问了武汉市群众艺术馆,并特别安排了对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俞映虹老师的采访。在访谈过程中,俞老师对武汉市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状况进行了全面且深入地总结。

每年六月第二个星期六,全国各级非遗保护中心都会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活动。俞老师特别指出,每年举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采取了不同形式、内容丰富的“非遗”宣传展示、展演,吸引了不少群众对非遗文化活动的关注与参与。如先后在汉口江滩大舞台举办的汉剧、楚剧传统剧目展演、湖北评书、湖北大鼓等曲艺专场演出、每年在汉口江滩三峡石广场举办的“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展”等。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武汉园博园汉口里街区举办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通过非遗文艺演出、非遗宣传片拍摄直播、非遗集市、研学课堂、非遗体验打卡、非遗成果展等多种形式开展非遗文化活动,以此来宣传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全国、省、市各级新闻媒体进行报道,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今年是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武汉市开展多类非遗宣传,以实际行动讲好非遗故事,推动非遗系统性建设保护,为文化强省建设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贡献精神力量。
截至目前,武汉市共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9项,省级非遗项目72项,市级非遗项目196项;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8人,省级非遗传承人102人,市级非遗传承人312人。
在深入交流中,我们获悉,武汉市群众艺术馆(武汉市非遗保护中心)为宣传推广非遗保护工作,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将逐步就各类非遗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类,方便老百姓了解相关非遗讯息;积极推进抢救性保护记录工作,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者因年事已高,加之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兴趣的缺失,非遗文化的传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导致有些珍贵技艺有流失于历史长河的隐患。同时,部分传承人因不熟悉智能手机、电脑的使用,无法通过新媒介有效地将这些非遗项目广泛传播给公众。开展部分非遗抢救性保护口述记录工作,挖掘项目的文学、历史、艺术、科技价值迫在眉睫。

经过深入交流,我们了解到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态势整体积极,但创新方面尚显不足。为确保非遗文化能够持续繁荣发展,非遗项目需要持续进行创新,努力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相融合,积极推进非遗文创产品开发,让非遗项目在市场中激发活力,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对非遗保护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