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专业成长规划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综合发展,培养一支与现代化教育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师队伍,根据《龙山县“教师专业成长规划”实施方案》有关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筹,立足教育改革、教育发展实际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结构优化、个人提升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学习、研培指导、专业引领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队伍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现状分析
我校共有教职工76人,其中青年教师40人,占教师总人数的52.6℅,青年教师相对于老教师来说,他们有着较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但他们驾驭教学的能力相对薄弱,尤其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常常出现走弯路、事倍功半的情况。老教师呢?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这支队伍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游刃有余教学能力,但在实践中表现出观念滞后或更新不够、方法陈旧等弊端。
目前存在着这样一种状况:青年教师由于不能得到行之有效的学习和指导,在实践中处于一种盲目或者说实效性不高的自我探索、彷徨状态;中年教师则因度过了青年教师这一特殊时期,部分没有走出骨干(特色)发展之路的人已经开始把自己的教师职业作为一种普普通通的谋生方式来对待,缺乏进取精神和动力;同时,由于传统意识和行为习惯以及管理体制的影响,在一定层面上造成了“干好干坏、贡献大小一个样(或差距不大)”的局面,无形中促成了“大锅饭”态势的形成,滋生了一些不思进取之人,打击了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针对于以上情况,学校将根据教师个体的业务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点和发展基础个体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予以引导培养,为他们自主发展创设必要条件。对他们合理定位,放手使用,细心呵护,扬其所长,为教师个体的成长
与发展,搭建舞台、创设环境、提供帮助,引导他们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合理规划其个人发展方向,通过种种方法和途径,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实现自身专业化的快速成长,这项工作,学校将作为保障整体发展的战略性工作来抓。
三、工作目标
以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为核心,通过多种培养培训方式,使教师在师德修养、教学专业知识、能力和水平上得到较大提升,打造一支思想过硬、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一是培养骨干型教师,使其具备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教育教学技能熟练,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二是培养研究型教师,使其在骨干型教师的基础上,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成为学科骨干。
四、组织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1、领导小组:
组长:彭长书
副组长:彭小华
成员:彭志祥、王平、翟杨琴、严景林
2、专家指导小组:
组长:翟杨琴
副组长:王平
成员:严景林、宿坤、田金艳、姚小伟、彭军、付近、张贤武
五、具体措施
(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激发教师的专业精神追求
教师的专业成长,首要的是有自我专业追求,体现在行动上就是拥有专业探索的精神。因此,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培养教师的敬业、乐业精神,激发教师的专业追求。
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师德教育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首要内容,加强对教师进行政治理论教育、政策法规教育、敬业爱生与为人师表教育,同时,加强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激励教师树立高尚师德形象,树典型,讲正气,努力营造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新型人际关系。
(二)加强教科研制度建设,形成学科教研、年级教研、学校集体教研等多
种形式参与的动态教研制度,创建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进一步完善教科研制度,如学科组长管理办法、教科研考评办法、课题管理办法等,通过制度建设,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有效调动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科教研组:加强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提升学科教学能力。由组长负责组织,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贴近本学科教学开展教研。听、说、评、上课:每人每学期至少一次公开教学。集体备课,倡导个性备课:每月安排一次。
进行专题性研究:每个学科组有各自的课题。
年级教研组:研究学生,强调学科间联系,扎实教师的知识基础,使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宽阔的视野。以了解本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为主,重点放在如何对待学生、如何与学生交流、如何使自己的教学更适应学生等,并关注学科间相互渗透方面的内容。
学校集体教研组:是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的教研形式,其核心目标在于提高教师教育素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并引领广大教师成为学生终身求知、不断发展的导引和典范。
要求做到“三个有”“三个互动”: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一是教师间的互动,重在学科教学、学生管理方面的交流。二是教师与管理者的互动,重在沟通,传递、交流问题。三是教研组间的互动,重在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三)加强校本研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努力提高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充分利用校本资源,积极开展校本研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骨干带动、专业引领为主要活动形式,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专业引领: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期刊及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积极参加州县级教研活动,另一方面将专家请进学校或外派教师进修学习,引进专家们新的理念和教学思想,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骨干带动:重点抓好学科组长、课题主持人、教学能手、优秀教师等队伍
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教研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发动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使教师把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引导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同时,及时推广课题研究成果,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充分发挥学科组长的作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通过学术研讨、专题讲座、课堂教学观摩等形式将骨干教师的辐射能量释放出来,带动和影响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名师带教: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加速成长。可通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观摩、共同研讨教学问题、示范教学、共同参与教育研究等方式来达成这一目的。
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的自我对话,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思考、审视和分析。倡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前自我说课反思、教学后记反思、观摩教学的反思等方式,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六、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每学期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奖先励后,学校的评优,晋级和财力向骨干教师倾斜。
时间:2022-06-30 作者:湖北大学生网 来源:湖北大学生网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