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生网湖北7月6日电 (通讯员:唐上懿)花馍是人工用面做成的馒头,花式各样,从而命名为花馍,一般指面花(闻喜花馍)。闻喜花馍盛行于明清,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花馍又称“面花”“窝窝花”“糕花”,也称“面塑”,制作花馍花饰时,有时用米类、豆类等粘贴而成,有时用食用色素上色而成。 在6月1日,“寻脉非遗”社会实践队有幸采访到第四代非遗花馍传承人,了解并共同学习到花馍制作的不易与其中的创新。
图为制作完成的花馍 刘广昊 供图 花馍按性能分为食用性花馍、观赏性花馍,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按造型分为糕类、馍类、吉祥物类、盘顶类。按功能分为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类。表现形式主要有:插棍式、吊线式、浮雕式、雕式、微雕式、仿效式等。花馍在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意义,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奠祖先、老人过寿、小孩满月等等,都有各类造型和不同用途。
图为小朋友们参与制作花馍 何浩 供图
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在当地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亲手体验了从和面、揉捏、塑形到上色的全过程。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匠人细腻的手法和无尽的耐心。 队员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亲手制作后,终于尝到了味美可口的佳肴 ,纷纷对这一传统美食投出赞叹的目光。这是一项让我们既能感受到手工艺美的技艺,又能够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活动。通过制作和欣赏花馍,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更能够激发起对历史的记忆和对美的追求。
图为队员的制作成果 张涵肃 供图
此次社会实践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也为手工花馍这一非遗项目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实践团队表示,他们将继续关注并支持手工花馍的保护工作,希望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一股关注和保护非遗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