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净言”实践团社会实践投稿

作者:“净言”实践团 来源:湖北大学生网
创新网络暴力援助机制,共建天朗气清法治空间
       在互联网已深深嵌入社会组织结构的当下,信息的自由传播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之源,激发了创新,创造了价值。但违法信息也在网络空间肆无忌惮地传播,可能形成网络暴力,引发广泛的社会风险。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公众的网络处境,创新网络“净化”路径,推动网络层级援助机制的构建,2024年8月17日,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净言”社会实践队员在青岛、潍坊、淄博等地展开了线下调研活动。
       在出发调研前,“净言”实践队员首先就网络暴力层级援助机制的大致框架进行规划和踊跃建议,主要从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追责三个阶段进行援助和规范。其中在事前预防阶段,主要强调对网络暴力信息的识别和预警,实践队员认为虽然法律已经明确了网络暴力信息的定义,但在实践中要做到精准区分网络暴力与舆论监督、善意批评等仍存在一定困难;事中监管阶段,主要从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的反网暴义务入手,网络暴力信息传播者履行管理职责,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禁止渲染炒作网络暴力行为,加快设置以“一键防护”功能为代表的反网络暴力保护机制,强调多层级、多平台、多路径的层级援助机制构建。
        2024年8月17日早上九点,社会实践小队来到各自调研地点,首先在当地广场、公园等人群密集的地点展开了知识普及和调研活动。实践队员通过向当地居民发放海报、搭建反网络暴力宣传教育标示牌、进行网络暴力相关演讲、随机采访等方法,吸引了一大批居民的关注。截至2022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4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1785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这说明移动传播是目前的主流传播方式。我国网民规模庞大,其媒介素养却参差不齐。尤其是网络空间的个体具有匿名性、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言论更加自由和宽松,因而个别人在网络上借此随意进行表达,作出非理性行为。例如,未查清真相前凭借朴素的正义感,对社会事件中的相关人员进行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另外,观点相左的群体之间利用网络互相攻击谩骂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群体性行为在“饭圈”中格外突出)。随着网络对国民日常生活的加重渗透,防范和整治网暴现象、维护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变得更为重要和迫切。研究发现24%的中国人自称遭遇过网络暴力,17%的人报告说自己曾以网络暴力的形式伤害过他人。从姜岩案这一网络暴力第一案到近几年的“寻亲少年刘学州事件”、“管管事件”事件、“粉发女孩郑灵华事件”,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因为不堪网络暴力这种歇斯底里的纠缠而失去生命,承担了更应该由施暴者承受的至高代价。这更加宣示出我们对于构建网络暴力层级援助机制构建的紧迫性。
       调研结束后,实践小队队员召开线上会议,对今天的采访关键点进行总结并提出网络暴力的治理对策。第一,要建立公安、平台、个人三方快速反应机制,由公安机关进行调查,联合平台所动发起者并固定相关的证据和信息,为受害人后续维权提供相关的信息和帮助,降低维权的门槛,解决现阶段网暴维权难、施暴者信息收集难等问题;第二,提高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讨论热点信息的言论进行检测、过滤、屏蔽,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舆论导向进行跟踪,持续强化监督发现保护机制,建立快速举报通道,从源头上加强对受害人的保护;第三,权威发布驳斥虚假信息,政府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一旦其角色缺位,就会导致谣言四起。对此,政府应该提升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的透明度,并且及时公布案件进展,在谣言出现的第一时间发声辟谣,同时可以与各新闻媒体、社交平台进行合作,建立起一个热点信息分类、手机、处理、反馈的机制,让公众第一时间获取权威信息并提高识别谣言的能力,及时制止谣言的产生。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但是“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隐匿在网络空间中肆意出口恶言,践踏的却是现实中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作为法学生,我们“净言”实践队员希望通过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察民生所需,构建起网络暴力层级助机制,勒紧网络暴力躁动的缰绳,最终实现网络暴力的长效治理。(殷海萍)
净言清朗,共建安宁
      在这个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台,让我们能够获取丰富的知识和资讯,也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暴力这一现象也日益凸显,给许多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伤害。在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后,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净言”社会实践队对防治网络暴力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回首过去,网络暴力的案例屡见不鲜。从公众人物被恶意攻击,到普通人因一时的言行失误而遭受铺天盖地的谩骂,网络暴力的触角无处不在。那些伤人的言语,如同无形的利刃,刺痛着受害者的心灵。还记得曾经有一位年轻的女孩,仅仅因为在网络上分享了自己的生活照片,就被一些心怀恶意的人无端指责和诋毁,最终导致她陷入了严重的抑郁之中。这样的悲剧令人痛心,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网络暴力的危害。
       网络暴力为何如此猖獗?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让一些人失去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以为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为所欲为。他们躲在屏幕背后,肆意发泄自己的情绪,却从未考虑过自己的言行会给他人带来怎样的后果。另一方面,部分网民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容易被一些不实信息和煽动性言论所误导,盲目跟风参与网络暴力。此外,网络平台的监管机制不够完善,也给了网络暴力滋生的空间。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它让我们看到了网络暴力的不断演变和其带来的深远影响。过去,我们可能对网络暴力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认为它只是个别现象。但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案例被曝光,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网络暴力不仅伤害了个人的身心健康,破坏了他们的生活,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冲击。它侵蚀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让网络空间变得充满戾气和敌意。然而,值得欣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各界对网络暴力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也在逐步推进。政府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加大了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网络平台加强了内容审核和管理,建立了举报机制;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也积极参与到网络文明建设中来,倡导文明上网,拒绝网络暴力。
       在未来,我们仍需不断努力,共同防治网络暴力,共建网络安宁。作为网民,我们要增强自我约束能力,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在发表言论之前,要多一分思考,少一分冲动;多一分尊重,少一分伤害。不随意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不盲目跟风参与网络攻击。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用友善和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网络平台应当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暴力行为。同时,要加强对用户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政府部门要继续加强监管,严格执法,对网络暴力行为零容忍。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网络法律法规,让更多的人知法守法,共同维护网络秩序。
       防治网络暴力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只有当我们携手共建网络安宁,才能让网络空间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温暖和关爱的家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行动诠释文明上网的理念,让每一次的点击和评论都传递出爱与尊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网络暴力,迎来一个更加清朗、和谐的网络世界。

 
发布时间:2024-08-19 阅读: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 探寻潍坊孟氏面塑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传承
  • 爱心盈蓬莱,支教绘新篇
  • 爱心盈蓬莱,支教绘新篇
  • 为了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响应乡村振兴的重要号召,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参与支教、支边服务,将青春奉献社会、报效祖国。广大同学将理
  • 08-18
  • 山管学子三下乡:爱在蓬莱,支教筑梦之行
  • 书史传承,文化赓续
  • 书史传承,文化赓续
  • 2024年暑假期间,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当代青年人的责任,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的号召,外语学院联合多
  • 08-18
  •  葫芦烙画:福禄之美的艺术展现
  • 葫芦烙画:福禄之美的艺术展现
  • 在一次难忘的社会实践之旅中,我,曲阜师范大学乐道拾遗实践队的成员韩奕晨,有幸深入探索了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烙画的魅力。这
  • 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