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绣是楚文化的象征之一,蕴含着千年历史韵味和独特艺术魅力。6月27日,湖北大学曼城联合学院“关于汉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调查”实践团队赴武汉江欣苑非遗传承园,寻访汉绣传承人石玉香,旨在探寻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汉绣文化的“前世今生”。
武汉汉阳区江堤街江欣苑社区,昔日渔村旧貌换新颜,十余年间在党的政策引领下建起两家博物馆、引来54个非遗项目入驻、发展起数十个群众性文艺团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如今,汉阳江欣苑以“非遗”为载体,生动演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实践团队被此间浓厚的文化氛围深深吸引,慕名前往石玉香老师的汉绣工作室,亲身体验汉绣艺术的独特魅力。
“我七八岁时便跟随太奶奶学汉绣,我的奶奶、妈妈也会教我绣。2008年汉绣列入非遗后我便开了绣坊,决心想把汉绣传承下去。”石玉香自幼就喜欢刺绣,随后正式向尹桃拜师学艺,至今已逾二十载。
她向团队成员深入介绍了屋里的各式绣品,包括单面绣和双面绣。单面的绣法只求正面的工致,反面的针脚线路如何则可以不管;而两面绣则要求正反两面一样整齐匀密。“双面绣具观赏性,绣起来也更难。”石玉香缓步至一进门便映入眼帘的“锦绣满堂”作品前,向团队成员介绍道,“绣双面绣时需一次落针、两面同时绣好。”言毕,她带领团队成员到绣品另一侧,两面完全一致,团队成员感叹:“太神奇了!”
精美的汉绣作品勾起了团队成员的兴趣,石玉香拿出三块绣布,手把手地教团队成员学习汉绣。“汉绣的绣制工序为‘―画、二绣、三修饰’,‘一画’是指首先创作绘出合适的黑白画稿,汉绣的图案主要是靠画工自己设计,不依附名人名家的字画,‘二绣’是指绣工依样绣制绣品,包括穿针、运针、起花、剪丝等。刺绣时起落针要快,收线要松紧一致,这样才能使绣面光滑匀称。‘三修饰’是由绣工进行收饰修改,画龙点睛,以臻出神入化之境,这是汉绣工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石玉香向成员们介绍后,立即开始了“一画”的展示。
汉绣用针有别于“四大名绣”,以“平金夹绣”为主,分层破层,层次分明。石玉香以梅花为范本,让同学们进行体验。梅花的枝干、花瓣、花心分别采用滚针、齐平针、大籽针的绣法,在石玉香的悉心指导下,三位成员从生疏到熟练,经过近两个小时的“一来一去”,三朵栩栩如生的梅花跃然布上。随后,她进行将梅花作品加工为发卡、胸针和头绳三件饰品,完美融合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
团队成员用最简单的针法绣出一朵花,已然过去了两个小时,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机绣不可避免地对传统手工汉绣产生影响,对此石玉香表示:“汉绣是富有温度的艺术,其独特性和个性化是机械化生产无法替代的。机器化生产满足市场快速需求,而手工绣则以其精湛工艺和文化价值在高端艺术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机绣和手工绣其实是共存的。”
团队成员也针对汉绣是否会失传提出了问题,石玉香表示:汉绣凭其实用价值、时代契合性及深厚文化底蕴得以延续,其技艺口耳相传,作品丰富可供学习,且持续吸引新传承者加入,故而其文化源远流长,不会失传。
随着数字化推广,石玉香也开通了微信视频号和抖音账号,将她的刺绣过程和汉绣作品上传到网络平台,以期吸引更多人了解汉绣。“希望这点星星之火,可以点燃大家对汉绣文化的喜爱。”
随后,团队又赴武汉汉绣博物馆,漫步于由千幅汉绣构成的历史长廊,深刻感受汉绣从古至今的传承与发展脉络。
成员入馆发现,馆内作品大多是传统汉绣作品,仅有少些现代作品。通过馆内讲解员白老师讲述,实践团队人员了解到,汉绣作为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绣种,一直流传于民间。其艺术特色是色彩对比鲜明、外形拙质朴素、艺术气氛浓烈、针法讲究规范,而在刺绣图案上,花卉图案中梅、兰、竹、菊、牡丹等为主,动物图纹中以龙、凤、鱼等为主,文字图案中以福、禄、寿、喜等为主。白老师称自2008年汉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各汉绣大师及民间爱心人士的捐赠和帮助,湖北省第一家民办汉绣博物馆——武汉汉绣博物馆于2012年正式开馆。
一绣一织绘梦汉风雅,观之叹之文化自信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汉绣作品,作为荆楚文化的瑰宝,每一幅都饱含着传承人的匠心独运与深情厚谊,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吾辈青年有义务承担起传承和发扬汉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为汉绣文化注入更多的新生力量。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行动起来。通过学习汉绣技艺、参与汉绣文化活动、推广汉绣文化产品等多种方式,为汉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通讯员 周亚飞 魏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