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至28日,7月15日至20日,湖北大学曼城联合学院赴湖北省武汉市关于汉绣文化调查时间实践团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汉绣发展现状调研活动。团队四人紧紧围绕“保护非遗技艺,增强文化自信”的主题,通过参观武汉汉绣博物馆,开展问卷调查,走访“绣花街”、昙华林等各汉绣传承地的老住户,采访汉绣非遗传承人、民间大师等一系列实践方式,了解非遗汉绣技艺在传承和发展中的困难与挑战,为汉绣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播寻找新路。
漫步古巷,品非遗之韵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花无正果,热闹为先;针针线线,生生不息。”为加深对汉绣的了解,团队成员在实践初期查阅了诸多资料,并前往武汉汉绣博物馆、汉阳区江欣苑非遗传承园、武昌区昙华林等地参观。从“九龙九凤”到“飞天”神女,从“古黄鹤楼”到“屹立的国旗”,一幅幅精美绣品展现了汉绣针法的复杂多变;从戏服、丝巾到人物画像,汉绣的用途多种多样,遍布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实地考察与深入探索,不仅展现了汉绣技艺的精湛与博大精深,也展现了汉绣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广泛影响力,进一步促进了了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与尊重。
寻访大师,明传承之艰
汉绣绣品精美,但作为一门技艺,它的发展却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在参观汉绣博物馆时,工作人员向实践团队介绍了当前盗版绣品试图以机绣来替代汉绣的情况。“现在的机绣化日益剧增,手工原创汉绣很难被识别被保护。只要对着汉绣作品拍一张清晰完整的照片,机绣商家便可以根据照片制作出相似图案,这样不仅对汉绣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而且消费者也会受到蒙骗。”对比手工汉绣的高耗时和人选较少,机绣作品的低廉价格对汉绣发展造成了极大冲击。对此汉绣传承人石玉香表示:刺绣有机器的也有人工的,图样有传承千年的,有自己设计的,每个手工都各不同。机器化生产满足市场快速需求,而手工绣则以其精湛工艺和文化价值在高端艺术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故机绣和手工绣是共存的。
问卷调查,探流失之因
相比于苏绣的知名度和销售量,汉绣则显得较为沉寂。为探寻背后的原因,实践团队设计了针对当代大众对汉绣的了解以及建议的调查问卷,采用线上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调查。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时,实践团成员发现,汉绣在大众各年龄段的知名度都不高,了解渠道也是寥寥无几,这反映了汉绣在宣传推广方面的不足。在调查中,不少受访者表示,可以扩大推广渠道,如扩展汉绣相关产业链,生产更多相关产品,引入中小学实践课程,扩展商业形式(网购、电商)等。同时,面对机器制造快速发展的挑战,汉绣如何既创新发展形势又保留传统非遗技艺,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细致剖析,谋弘扬之道
“做汉绣,是一件挺浪漫的事。汉绣是富有温度的艺术,其独特性和个性化是机械化生产无法替代的。机器化生产满足市场快速需求,而手工绣则以其精湛工艺和文化价值在高端艺术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机绣和手工绣其实是共存的。”汉绣传承人石玉香这样阐释了自己对汉绣与当今机绣的矛盾的理解。尽管如此,汉绣针法复杂、耗时长、成本大,而消费受众较少,以汉绣盈利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石玉香表示:现在有部分学校已开设了汉绣专业,自己和其他传承人也开通了微信视频号和抖音账号,将刺绣过程和汉绣作品上传到网络平台,以期吸引更多人了解汉绣。“希望这点星星之火,可以点燃大家对汉绣文化的喜爱。”汉绣博物馆管理员白女士也提到:“在党建的组织下,这里会有相关的非遗传承活动,对于教学每个人都可以免费学习非遗传统文化。”在党员的组织下,“这样的举措无疑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一绣一织绘梦汉风雅,观之叹之文化自信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汉绣作品,作为荆楚文化的瑰宝,每一幅都饱含着传承人的匠心独运与深情厚谊,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吾辈青年有义务承担起传承和发扬汉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为汉绣文化注入更多的新生力量。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行动起来。通过学习汉绣技艺、参与汉绣文化活动、推广汉绣文化产品等多种方式,为汉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