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与良臣

作者:湖北大学生网 来源:湖北大学生网
魏征是唐朝有名的谏臣,因为性格耿直,常常得罪人。

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接到别人的告发,说魏征结党营私、意图不轨。唐太宗便派御史大夫闻彦博前去查办,但闻彦博并没有查出魏征有结党营私,意图不轨的问题。
闻彦博向唐太宗汇报说:“魏征作为一个大臣,行为有一些不检点的地方,在一些细节上不注意避嫌,以致遭到别人的毁谤,这也是应该受到责备的。”

唐太宗便派闻彦博去嘱告魏征,让他以后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

几天后,魏征去见唐太宗,对唐太宗说:“古书上说,要想把一个国家治理好,君臣应该同心协力,共同合作。如果君臣之间不能坦诚相待,为臣的专门在检点自己的行为上下工夫,处处谨小慎微,那么这个国家要想兴盛就很难了。所以,对于您要我检点行为的训示,我实在不敢遵从。”

唐太宗听后,觉得魏征所言很有道理,连忙说:“爱卿言之有理,是朕不对。”

“我有幸能够侍奉陛下,希望陛下不要让我做忠臣,而要让我做良臣。”魏征拜谢说。

“忠臣与良臣有什么区别吗?”唐太宗不解地问。

魏征回答说:“所谓忠臣,虽然给君主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忠心耿耿地劝谏君主,但不被君主采纳,到头来,家与国都遭受损失,君主得了不好的名声,而他却得到忠臣的美名;所谓良臣,就是能给君主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并被君主采纳,因而身得美名,并能与君主同享荣华富贵。这就是忠臣和良臣的区别。”

唐太宗听后,连声夸赞说:“你说得真是太好了。那么什么是昏君,什么是明君呢?”

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作为一个君主,只有多采纳一些建议,才能耳聪目明,不被奸邪小人所蒙蔽。”

唐太宗点了点头,停了一会儿又说:“昏君总是护着自己的短处,因而就一天比一天昏庸;而明君能经常想到自己的短处,因而就能越来越明智。我愿经常接受你和其他大臣们的谏言,努力做一个明君;而你也要经常大胆地提出意见,努力做一个良臣啊。”
发布时间:2022-11-07 责任编辑:李冰 点击关注:
短篇小说推荐
  • 忠臣与良臣
  • 忠臣与良臣
  • 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接到别人的告发,说魏征结党营私、意图不轨。
  • 11-07
  • 巧语智辩的薛登
  • 薛登是宰相的儿子,自幼聪明伶俐。当时有个奸臣金盛,总想陷害薛登的父亲,但苦于无从下手,便在薛登身上打主意。
  • 11-07
  • 无须抱怨
  • 王禹偁很欣赏他,认为其文采与才子孙何不相上下,可与韩愈、柳宗元相提并论,赋诗一首:“五百年来文不振,直从韩柳到孙丁。
  • 11-07
  • 看到和走到
  • 我站在山脚下,看着山顶,问当地人:“从山脚到山顶,需要多长时间?”
  • 11-07
  • 智退敌兵
  • 智退敌兵
  • 檀道济是刘宋时期的大将。有一次,檀道济奉皇帝之命去讨伐魏国时,因为遭遇恶劣的天气,路上耽误了不少时间
  • 11-06
  • 留给鬣狗的晚餐
  • 在非洲大草原上,狮子算得上“草原霸王”,任何动物看到它,都会灰溜溜走开。
  • 11-06
  • 桑树抵罪
  • 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是北宋名臣,人称“布衣宰相”。在襄城任知州时,他发现百姓的生活穷困,于是想找出办法改变现状。
  • 11-06
  • 跌出来的忠心
  • 明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对那些功臣宿将并不那么放心,采取各种方式测试这些人的忠诚度。
  • 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