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绣,是是湖北省民间传统美术,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清,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湖北省第一家民办汉绣博物馆在武汉市汉阳区江欣苑社区成立,江欣苑也因此成为汉绣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根据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娱乐项目的多元化,汉绣的传承与发展日渐式微。此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湖北大学曼城联合学院的“湖大曼院传汉绣实践队”前往江欣苑社区进行探访,欲探究以汉绣为例的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曾经,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江欣苑社区只是一个贫瘠的渔业村,以捕鱼和养鱼为生,在艰苦的条件下捕鱼逐浪。自2004年起,武汉开始了新的城市建设,小渔村转型重构,一跃成为传承汉绣、发扬文化的汉绣传承根据地。江欣苑社区设立了多个汉绣工作室,不仅供汉绣传承人们在此编织作品、教授弟子,汉绣爱好者们也可以在此体验汉绣工艺、欣赏大家之作。此外,武汉汉绣博物馆也于2013年坐落于江欣苑社区,其中收集了许多汉绣名家的经典之作,吸引众多汉绣爱好者与非遗探访团队慕名而来。在汉绣文化浓墨重彩地扎根于江欣苑之后,江欣苑社区也蒸蒸日上:十年间,村民变成市民、村庄变成市区,曾经比比皆是的“八根系,两箩筐”的渔民形象如今难以寻觅,取而代之的是浸润在传统文化的古朴风韵中安居乐业的社区居民。可以说,正式因为汉绣的扎根落户,才让江欣苑社区重焕生机。
在社会进展飞速、娱乐项目多元的当下,汉绣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前车马很慢,一幅汉绣制画需要数月累年的功夫;而今科技发达,机械代工不过数小时尔尔。曾经一朵刺绣的莲花便是朴素年代最亮眼的一抹色彩,而今在灯红酒绿与霓虹光耀之下,再精致的刺绣都淡了光泽、失了色彩。曾经在布衣布鞋上刺绣便是人们最大的乐趣,而今一块小小的电子屏便能一再刺激人们的肾上腺素阈值,沉浸在电子产品带来的新鲜感中。人们更愿意享受电子产品带来的即时快感,鲜有人再一针一线地缝补那岁月悠悠的古朴风韵。今时不同往日,汉绣的传承与发展岌岌可危。好在还有几处集合地,让不同的汉绣工作室聚于一处,同时依托现代通讯不断发扬传承,江欣苑便是其中之一——打造了远近闻名的汉绣根据地,有稳定的工作室与经验丰富的汉绣老师,有介绍历史的博物馆与惠民的党政服务中心。江欣苑尽自己所能为汉绣提供了宜居之地,让汉绣虽濒危但不至绝种,同时有了强大的后盾与稳定的基础去发扬汉绣文化。据实践小队调查,工作室的汉绣老师大部分开通了不同的社交媒体,如抖音、小红书等。老师们会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爱好者们也会通过社交媒体联系不同的老师,满足参观汉绣、体验汉绣的愿望。在社区的帮助下,汉绣的发展也逐步稳健,重现往日之辉煌指日可待。
从江欣苑和汉绣的共同发展之路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紧密联系:作为汉绣传承地的江欣苑在汉绣的帮助下经济迅速发展腾飞,才造就了现在安居乐业的社区氛围;汉绣文化在江欣苑扎根、建立根据地,才能有更好的条件发展。汉绣银针虽小,却织除了人民安康的蓝图;江欣苑社区不大,却是汉绣发展最稳固的温床。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结合是当今时代发展必不可少的主旋律,传统文化的加持能让经济发展锦上添花,而经济的扶持也能让传统文化稳健发展。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言:“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好像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相辅相成。”让传统文化之古风遍及华夏大地,让经济繁荣之鲜花盛开于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