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与乡土相遇:一场山核桃产业中的数智化觉醒

作者:黄珊 来源:实践调研
       2025年2月的皖南山区,寒风仍裹挟着料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黄山核桃香韵队的队员们却带着炽热的求知欲踏上了歙县杞梓里镇的土地。三天的社会实践,从徽州古城的青石板路到陡峭山崖的核桃林,从果农布满老茧的双手到现代化工厂的智能生产线,这场以“数智赋能山核桃产业”为名的旅程,不仅让象牙塔里的青年触摸到乡村振兴的真实脉络,更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完成了一场深刻的心灵淬炼。
       初到徽州古城时,队员们曾以为这会是一次寻常的文化采风。直到在徽商博物馆的数字化展厅里,他们从泛黄的清代核桃商账本中窥见历史:数百年前,山核桃随着徽商的足迹走出深山;数百年后,同样的土地上,一群年轻人试图用科技为它插上新的翅膀。讲解员的一句“数智化不是颠覆,而是让老故事讲出新篇章”,悄然在队员们心中埋下思考的种子。
       这种思考在次日清晨的山核桃林中变得具象化。当无人机盘旋在杞梓里镇核心种植区上空,传回的画面让所有人感慨——超60度的陡坡上,生长着成片的山核桃树,细高的树正吐新芽,呈现出恢弘的灰黄,再回想起曾看过的采摘视频,年近六旬的果农老李正徒手攀爬十米高的核桃树,腰间磨得发亮的麻绳在寒风中晃动,危险不言而喻。队员董一鸣感慨道:“以前总听说‘农业机械化’,可直到亲眼看见悬崖边的颤抖的绳索,才知道每个技术术语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
       在镇上的炒货店,店主虽已不再亲自种植,但早年积累的种植经验和多年来在山核桃产业的浸润让他对当地山核桃产业的情况颇为了解。这位接手父辈店铺的中年人坦言:“现在从事种植的多为老一辈,山核桃对气候要求高,采摘又危险,年轻人在外打拼,也不愿回来干这么又苦又累的活。”他展示着电脑上的订单,“不是没想过和外地企业合作,但本地山核桃名气不够大,我们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就没了下文。”“我们缺的不是山核桃,是让山核桃‘说话’的本事。”他的叹息让队员们意识到,数智化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人与资源的连接艺术。
        第三日清晨,实践队走进杞梓里镇林业站。站长展示着多年来的汇总资料“全镇山核桃产业近年来有所发展,2024年产值突破五千万,但劳动力短缺,绝大多数种植户年龄在50岁以上。”他指着产业地图,苦涩中带着期待。近年来林业站引入“山核桃产业大数据平台”,并计划推广智能滴灌系统,这让队员们看到了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希望。队员们趁势建议:建立区块链溯源体系强化品牌信任度,开发“共享农机”平台缓解劳动力短缺。
带着林业站的调研启示,实践队当天下午走进爱娟山核桃加工厂。在包装车间,扫描溯源二维码后,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核桃从种植到加工的全程信息。工厂负责人的热情介绍更令人印象深刻:         “我们正在尝试将传统工艺与智能系统结合,比如用红外光谱检测果仁成熟度,既保留古法炒制的香气,又能实现品质标准化。”返程前,她特意为团队准备了一些包装精美的核桃仁,让队员们更为深刻地体验到山核桃的优良品质。
        如今,那些从杞梓里镇带回的山核桃仁被队长刘楚炀放在书桌上,包装似乎还沾着皖南山区的湿润气息。“三天前,我们带着改造者的雄心而来;三天后,我们成了乡村振兴的小学生。”他说。这场实践像一双手,轻轻推开了教室的窗——当无人机掠过核桃林梢,当青春与乡土碰撞,年轻人才真正懂得:课本里的公式需要浸染泥土的芬芳,科技的星光必须照亮具体的人生。而那些悬崖边晃动的绳索、老人笔记本上的笔迹、生产线上的家庭合影,终将化作青年心中不灭的火种,在未来的某天,为更多像杞梓里镇这样的土地,点燃破土而出的希望。
发布时间:2025-02-23 阅读:
社会实践心得推荐
  • 以青春之劳,绘社区新颜
  • 十笏园之行——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寻潍访古,问道十
  • 数字时代,传递爱与关怀
  • 在数字化浪潮中,智能手机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让沟通更加便捷,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然而,老年群体却在这场数字变革中面
  • 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