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遗风古训,传文化薪火。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启为创新团队于8月12日来到湖北省十堰市柏林镇综合文化站,开展“岁月失语,非遗能言”主题实践活动,对第六代草把龙灯传承人官守华老先生进行采访和学习。
走进草把龙灯文化馆,一条气势磅礴的草把龙便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近距离观察才发现,草把龙是由龙须草一节一节的拼接起来的,这需要高超的技术和过人的耐心。从官守华老先生介绍中得知,每年的二月二龙抬头期间,人们便会挨家挨户去玩草把龙灯。去了以后,老人在龙灯的头上插上香,然后祭拜。祭拜是渴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全家四季平安。这也正是先辈制作草把龙灯想表达的一种美好寓意吧,同时,草把龙灯也是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寄托。
在非遗文化馆内,我不仅欣赏到了气势恢宏的草把龙,而且有幸看到官老先生的一些藏品,一张张发黄的信纸、一把把生锈的农具、一个个陈旧的瓦罐。这些藏品见证了历史的发展,承载着文化传播的重任。它们是现代人们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是对历史最直接的证明。从官老先生的回忆了解到,他们小的时候,读书就要跑将近三四十里,从山里出来到外面读书。其余时间就要在山里砍柴砍竹子,跟大人一起,拿点柴和竹子出来卖,再买点东西回去补贴家用。那时候他们读书就靠他们自己,一个月30天都在干农活,靠他们自己卖点柴卖点竹子读书。
相比于官老先生,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大量机器的投入使用解放了许多坚守在生产一线的人们。人们也因此得到了生活质量的飞跃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当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先辈肩挑背扛一步一个脚印为我们打下的基础。而如今,我们也只能通过这些生锈的农具和破旧的蓑衣去最直观的感受到老一辈的不容易。
留住文化根脉,托起民族未来。官老先生不仅在当地演出,也曾带领着团队来到北京、武当山等地演出,获得当地人们的一致好评。非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颗耀眼的明珠,但现在处境堪忧。官老先生在接受采访时着重强调了草把龙灯正面临着“人消技亡”的紧张局面。现在很多年轻人吃不了苦,耐不住寂寞,又不能接受低工资,所以没有人愿意来接替他的工作。难道非遗文化就只能这样陨落了吗?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非遗文化更是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青年一代作为中华民族的接班人,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更有能力去紧握起时代的接力棒,做好时代的接班人。
官守华老先生文化馆建立的初衷也正是想让后人们看一看,现在很多年轻人生活吃穿不愁,还有一部分人,仍对现在的生活存在不满,有抵制思想,不知道感恩。希望通过将老一辈的条件与现在的生活条件形成对比,激发年轻人努力奋斗,报答党的恩情。
非遗文化源远流长,非遗内涵博大精深。我们要以时代主人的身份去对非遗负责,对文化负责,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通讯员 雷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