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终章的温暖抉择:探寻洛阳市生前预嘱与安宁疗护实践之路

作者:生前预嘱项目团队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在生命的旅程中,如何让终章绽放出尊严与温暖,成为当下医疗领域与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聚焦生前预嘱推广及安宁疗护协议程序优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学子们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与思考,寒假期间深入洛阳市河科大第二附属医院、洛阳市第九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及患者群体展开调研。
通过与医护人员、患者家属的深度对话,中南大学子试图剖析生前预嘱与安宁疗护与在洛阳市实践中的现状、困境与希望,为提升生命末期关怀质量探寻可行路径。

I. 调研纪实:穿梭洛阳医院,触摸生命关怀实践脉络

河科大第二附属医院:直面推广困境,探索前行之路

团队首站抵达洛阳市河科大第二附属医院肿瘤血液科,与护士长刘晓静展开深入交流。护士长介绍,在安宁疗护协议签署流程上,主要是与患者家属谈话,记录谈话内容后签署同意不抢救等相关文件。其次,判断患者开启安宁疗护资格的主要依据是预期生存期(通常为一个月到半年内,实际很少达到半年)和卡氏功能评分量表(KPS)、姑息功能量表(PPS)、姑息预后指数(PPI)等专业评估量表,这种流程和标准旨在确保安宁疗护真正符合患者需求,同时也为家属提供清晰的决策依据。因科室特性,服务对象以肿瘤患者为主,但其他科室会根据患者情况开展安宁疗护。
谈及生前预嘱,刘晓静护士长表示,生前预嘱在医院的推广比安宁疗护更为艰难。医院曾下发文件要求五岁以上人员填写生前预嘱,但因患者对生命末期话题的忌讳,以及对生前预嘱意义的不理解,导致工作难以推进。这反映出公众对生前预嘱的认知不足,也凸显了加强生命教育、转变传统观念的紧迫性。
最后,刘晓静护士长强调,目前在实践中面临着保护性医疗的难题。家属常不让医护人员向患者透露病情,导致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宁疗护与生前预嘱工作的推进。护士长认为,医患关系紧张以及经济成本问题,是当前生前预嘱与安宁疗护协议签署及相关工作改进需重点突破的方向,亟需通过多方协作与制度完善来化解。

洛阳市第九人民医院:聚焦家属意愿,展望预嘱推广

在洛阳市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潘社红向团队详细介绍了安宁疗护工作情况。安宁疗护协议签署需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同意,而判断患者适合安宁疗护的标准为预计在180天内(即6个月)死亡,尤其是一个月内病情危急的情况。协议形式因人而异,无严格统一要求。潘院长表示,目前医院尚未出现患者或家属中途放弃安宁疗护的纠纷,重点在于获得家属同意。
当被问及患者无意识且家属与预立遗嘱意愿冲突的情况时,潘院长建议大力推广生前预嘱。他指出,若患者意识清醒,大多会同意生前预嘱,反而是家属工作较难做。对于医生违背生前预嘱或安宁疗护协议的后果,虽未遇到实际案例,但潘院长强调需积极劝导家属,以尊重患者意愿为首要原则,努力平衡各方诉求。

洛阳市中心医院:应对多元挑战,期待模式完善

洛阳市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向团队阐述,安宁疗护协议签署流程为诊断病情后,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并征得同意。适用对象主要为癌症晚期、其他疾病终末期患者,或经评估存活时间在6个月内的人群;常见患者类型涵盖“一体多病”、老年人、恶性肿瘤终末期患者等五种类型。实际操作中,患者多处于昏迷状态,家属意愿往往起决定性作用,且多数家属不愿完全告知患者病情。
目前,医院安宁疗护存在病房床位少、经济效益差等问题,这导致医护人员积极性受影响。同时,家属意见不一、公众对死亡观念的认知局限,以及突发疾病时家属抢救优先的本能反应,都给安宁疗护协议签署及相关工作带来挑战。医护人员希望未来能在提升公众认知、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改进,推动安宁疗护工作更好发展。

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化解末期矛盾,守护生命尊严

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介绍,该院安宁疗护主要针对预期生存期二到三个月的肿瘤患者,协议签署必须获得家属同意。在实践中,因肿瘤科患者末期痛苦明显,医患及家属间大多能达成和解,纠纷较少。但偶尔会出现患者生存意愿强烈而家属认为治疗无意义的情况,此时医护人员需在尊重患者意愿的同时,积极协调家属关系,守护患者生命尊严与家庭和谐。

II. 家属视角:见证安宁疗护,拥抱生前预嘱

团队通过线上访谈,倾听了一位患者家属的经历与观点。这位家属近期刚刚经历了亲戚通过安宁疗护离世的过程。该92岁患者诊断为肝癌晚期,家属决定保守治疗,以营养液、镇痛和退烧等方式减轻患者痛苦,患者直至昏迷离世都未知晓真实病情。
家属认为,在患者失去意识时,家属代签安宁疗护协议十分必要,这不仅关乎医疗决策,还涉及经济支出等多方面。对于生前预嘱及深圳相关条例,家属表示完全赞成,他目睹过患者在ICU的痛苦状态,深刻体会到生命质量的重要性,自己及父母都明确表示愿意签署生前预嘱,拒绝无意义的过度治疗。不过,家属也提出担忧,目前生前预嘱在准入条件、执行监督等方面缺乏有效保障,希望未来能得到完善。

III. 现状剖析:主要问题与优化路径

通过对洛阳市多家医院及患者家属的调研访谈,团队深入分析安宁疗护与生前预嘱实践现状,总结出如下主要问题:一方面,公众对安宁疗护和生前预嘱的认知不足,传统观念和忌讳心理阻碍推广;另一方面,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安宁疗护病房床位少、经济效益差,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积极性,且相关制度在执行监督、家属与患者意愿平衡等方面存在缺失。
针对这些问题,团队认为可从以下方面优化:在观念普及上,加强生命教育宣传,通过社区活动、媒体传播、学校课程等多种形式,提升公众对安宁疗护和生前预嘱的认知,转变传统生死观念。在资源配置上,政府加大投入,增加安宁疗护病房床位,完善经济补偿机制,提高医护人员待遇。在制度建设上,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明确生前预嘱的准入、执行、监督标准,规范安宁疗护协议签署流程,保障患者权利,平衡家属与患者意愿,促进安宁疗护与生前预嘱健康发展。

结语

此次洛阳之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学子们深刻感受到安宁疗护与生前预嘱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从医护人员在困境中的坚守探索,到患者家属对生命尊严的渴望与支持,每一个故事都传递着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推动安宁疗护与生前预嘱的发展,不仅是医疗模式的优化,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生命末期关怀,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参与到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实践中来。让每一个生命在终章都能感受到温暖与尊严,让安宁疗护与生前预嘱成为照亮生命最后旅程的明灯,共同书写充满人文关怀的生命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4-23 阅读: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护齿知识共分享,健康成长同护航——湖北医药学院“芽
  • 探索极光奥秘,感知春日美好 ——启航学习坊开启科普与
  • 趣味实验授新知,志愿扬帆展新颜 ——郎坤志愿服务队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