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生6月25日电(通讯员 陈冬阳)为了更好的了解与感悟十堰的红色文化知识、讲好红色文化故事,红星耀中华暑期社会实践队于6月25日前往十堰市博物馆进行深入学习,旨在感受红色文化精神,传播好十堰与水、车与十堰的红色故事,传承好南水北调精神,深入挖掘十堰的红色文化内涵。
仙山、秀水、汽车城,是十堰的三张世界级名片,十堰不仅仅是一座现代化、工业化的城市,更是一座历史悠久、厚植文化底蕴的城市。十堰市博物馆内的馆藏文物多达5000余件,设有“走入恐龙时代”、“远古人类家园”、“仙山琼阁武当山”、“十堰与水”、“车与十堰”五个专题的展览以及南水北调湖北库区出土文物成果展。这五个专题始终贯穿着十堰发展的脉络,从中我们可以更加细致的学习和感悟十堰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更好的弘扬十堰的历史文化。
6月25日上午,团队成员们乘车抵达十堰市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近距离参观着每一件藏品,感受着革命年代发生的点点滴滴,与历史对话,与文化交流,仿佛走进了十堰百年前的蹉跎岁月。跟随者讲解员的脚步,我们缓缓走进了“十堰与水”的专题展厅,步入展厅,映入眼帘的就是一面南水北调的总路线。据讲解员了解到,丹江口水利工程是综合开发和治理汉江流域的大型水利工程,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同时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
滚滚丹江水,滔滔十堰情
据讲解员的解说我们了解到,十堰人民为了响应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好丹江口水库与黄龙滩水电站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仅仅丹江口、黄龙滩两大水电站的建设就淹没了两座县城和沿江七大集镇,动迁移民31万人。两座水库建成后,淹没当家地30多万亩,山林27万亩,加上其后建设占地共计50余万亩。原郧阳区和十堰农民平均每年有6至7万多劳力,直接参加国家的三线工程建设,多时达10万人以上。让田让地、出劳投工,保证了这些国家重点项目的顺利建设。
在“十堰与水”这个展厅中,团队成员们都被深深地震撼到了,感叹的不仅仅是南水北调任务的艰巨、十堰人民付出的代价之多,更是十堰人民们艰苦奋斗、敢于奉献的南水北调精神。丹江口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至今仍然熠熠生辉!
建设二汽厂,共创汽车城
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团队一行人来到了“车与十堰”的专题展厅,仿佛回到了那个热火朝天的建设车城的年代。1953年,在毛泽东主席“要建设第二汽车厂”的豪情指引下,十堰沉寂千年的群山被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的壮丽事业唤醒,开始了这座车轮上的城市创建崛起的传奇。 1969年,二汽大规模建设开始,同年底,十堰市成立。自此,一座闻名中外的现代化汽车城诞生于鄂西北的崇山峻岭之中。队员们细心的发现在展厅中还有许许多多早已泛黄的文件,可以说,这些文件的背后是一座座大厂的崛起,同时也见证了独属于十堰的辉煌。
仔细聆听讲解员的生动解说,了解到十堰二汽结束了中国人不能自己造汽车的历史。二汽创业之初,十堰镇还未通电,建设者们便在夜晚挂上一盏盏马灯,在芦席棚里开发制造汽车。1970年,二汽人用榔头和台钳,在四面透风的芦席棚里打造出第一辆军用越野车——EQ240,以马力大、速度快、轻便灵活、视野开阔等特点而闻名,是我国生产的第一代军车中的重要车型。看向展厅,那一件件用来打造汽车的工具、一张张见证历史的照片,无不彰显着十堰人民励精图治、敢于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通过此次的十堰市博物馆参观之旅,队员们都深刻感受到了十堰不平凡的建设与发展之路,体会到了先辈们艰苦奋斗、励精图治、无私奉献、敢于创新的革命精神。作为新青年,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更需要明白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不竭力量!同时,也应当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与祖国共奋进,同人民共奋斗,展示出青年勇于探索、无畏艰苦、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